ISO 6508-1:2023 金屬材料 洛氏硬度試驗 第 1 部分:試驗方法
發表時間:2025-07-22
訪問量:
來源:中翔檢測 分享:
試驗原理
洛氏硬度試驗通過特定壓頭,在規定試驗力下將其壓入金屬材料表面,以壓痕深度表征材料硬度。試驗分三個關鍵步驟:先施加初試驗力 F?,使壓頭與試樣表面良好接觸并形成基準壓痕深度,此階段 F?取值 98.07N 用于常規洛氏硬度試驗,29.42N 用于表面洛氏硬度試驗;接著施加主試驗力 F?,與初試驗力共同作用,總試驗力范圍在 588.4N - 1471N,進一步壓入試樣;隨后卸除主試驗力 F?,僅保留初試驗力 F?,測量此時的殘余壓痕深度差 h。洛氏硬度值計算公式為 HR = N - h/S,其中 N 為常數,對于 A、C、D、N、T 等標尺,N = 100,其余標尺 N = 130;S 同樣是常數,常規洛氏硬度 S = 0.002mm,表面洛氏硬度 S = 0.001mm。常用壓頭有兩種,即錐角 120° 的金剛石圓錐體,以及直徑 1.588mm 的鎢碳化合物球(HR30TSm/HR15TSm 測試除外)。不同壓頭與試驗力組合對應多種標尺,如 A、B、C、D、E、F、G、H、K、15N、30N、45N、15T、30T、45T 等,滿足各類金屬材料的硬度測試需求。
試驗設備
洛氏硬度計是執行試驗的核心設備,其精度直接左右試驗結果準確性。硬度計需定期校準,嚴格符合相關計量標準。使用前,應依據對應計量規范,對硬度計進行全面日常檢查,涵蓋壓頭狀態、試驗力準確性、深度測量裝置精度及表盤指針靈活性等項目。壓頭不得有磨損、變形,否則會導致壓痕異常,影響硬度測量精度。試驗力必須精準且穩定,偏差控制在標準允許范圍內,深度測量裝置分辨率要達標,確保能精確測量殘余壓痕深度差,保障試驗結果可靠。
試樣要求
試樣表面應平整光滑,粗糙度建議 Ra 不大于 1.6μm,避免存在氧化皮、油污、加工痕跡等,以免干擾壓痕形成,影響測量結果。試樣厚度需足夠,防止試驗時發生明顯變形或被壓穿。對于薄板或薄壁材料,可通過疊加或鑲樣等方式滿足厚度要求。以金剛石圓錐壓頭試驗為例,試樣或試驗層厚度應不小于殘余壓痕深度的 10 倍;使用球壓頭時,該厚度應不小于殘余壓痕深度的 15 倍,除非能證明較薄試樣對結果無影響。同時,試樣應具代表性,能真實反映被檢測金屬材料性能,從大塊材料取樣時,遵循隨機且均勻原則。
試驗程序
將試樣穩固放置在硬度計工作臺上,確保壓頭軸線與試樣表面垂直,防止試驗時試樣位移。按照標準,先平穩施加初試驗力 F?,待指針或讀數穩定后,緩慢施加主試驗力 F?,達到規定值后保持一定時間,使壓痕充分形成。隨后平穩卸除主試驗力 F?,在初試驗力 F?作用下,讀取并記錄殘余壓痕深度差 h,通過計算或直接從硬度計表盤讀取洛氏硬度值。為提高結果準確性,應在試樣不同位置進行多次測量,一般不少于三點,各測試點間距至少為壓痕直徑的 4 倍,且不小于 2mm,測試點與試樣邊緣距離至少為壓痕直徑的 2.5 倍,且不小于 1mm,最后取平均值作為材料的洛氏硬度值。
試驗報告
試驗報告應詳實記錄試驗相關信息,包括試樣信息,如材料名稱、牌號、規格、取樣部位等;試驗設備信息,如硬度計型號、編號、校準日期等;試驗條件,如選用的標尺、試驗力、試驗溫度(標準要求控制在 23±5℃)等;試驗結果,即各測試點硬度值及平均值,必要時記錄硬度值離散程度。規范完整的試驗報告,不僅呈現試驗結果,更為后續材料性能分析、質量追溯等提供有力支撐。
ISO 6508-1:2023 通過對洛氏硬度試驗各環節的嚴格規范,為金屬材料硬度檢測提供了科學、可靠方法。實際操作中,務必嚴格遵循標準要求,以獲取準確且具參考價值的試驗數據,助力金屬材料在生產、加工及應用等環節的質量管控與性能優化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