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術語及定義Terms and Definition
4.1GB/T 1040&GB/T 1040
4.1.1標線距離(Gage Length):
試樣中間部分兩標線之間的初始距離,以mm為單位。
4.1.2 試驗速度(Speed of testing):
在試驗過程中,試驗機夾具分離速度,以mm/min為單位。
4.1.3 拉伸應力(Tensile Stress) :
在試驗標距長度內,單位原始橫截面積上所受的拉伸負荷,以MPa為單位。
4.1.4 拉伸強度(Tensile Strength) :
在拉伸試驗過程中,試樣承受的更大拉伸應力,以MPa為單位。
4.1.5 拉伸斷裂應力(Tensile Stress at Break) :
試樣斷裂時的拉伸應力,以MPa為單位。
4.1.6 拉伸屈服應力(Tensile Stress at Yield, Yield Stress) :
出現應力減少而應變增加時的最初應力,以MPa為單位。
4.1.7 拉伸應變(Tensile Strain):
原始標距單位長度的增量,用無量綱的比值或百分數(%)為單位。用于屈服點前的應變.
4.1.7.1 屈服拉伸應變(tensile strain at yield):
在屈服應力時的拉伸應變。
4.1.7.2 斷裂拉伸應變(tensile strain at break):
試樣未發生屈服而斷裂時,與斷裂應力相對應的拉伸應變。
4.1.7.3拉伸強度拉伸應變(tensile strain at tensile strength)
未出現屈服點或強度就在屈服點時,與拉伸強度相對應的拉伸應變。
4.1.8 拉伸標稱應變(nominal tensile strain):
兩夾具之間距離(夾具間距)單位原始長度的增量,用無量綱的比值或百分數(%)為單位。
用于屈服點后的應變
4.1.8.1 斷裂標稱應變(nominal tensile strain at break):
試樣在屈服點后斷裂時,與拉伸斷裂應力相對應的拉伸標稱應變。
4.1.8.2 拉伸強度標稱應變(nominal tensile strain at tensile strength):
拉伸強度出現在屈服之后時,與拉伸強度相對應的拉伸標稱應變。
4.1.9 拉伸彈性模量:(Modulus of Elasticity Intension) :
應力σ2和σ1的差值與對應的應變ε2與ε1的差值(ε2-ε1,ε2=0.0025,ε1=0.0005)的比值,以MPa為單位。(此定義不適用于薄膜和橡膠)
注:借助計算機,可以用這些監測點間曲線部分的線性回歸代替用兩個不同的應力/應變來測試模量E。
4.2 ISO 527-1/ISO 527-2
4.2.1標線距離(Gage Length):同5.1.1
4.2.2 厚度(thickness):
試樣試樣中間部分矩形初始橫截面積的較小的尺寸,以mm為單位。
4.2.3 寬度(width):
試樣試樣中間部分矩形初始橫截面積的較大的尺寸,以mm為單位。
4.2.4 試驗速度(Speed of testing):同5.1.2
4.2.5 拉伸應力(Stress) :同5.1.3
4.2.6 拉伸屈服應力( Stress at Yield) :同5.1.6
4.2.7 拉伸強度(Strength) :
測試過程中可觀察到的個更大的應力,以MPa為單位。
4.2.8 拉伸斷裂應力( Stress at Break) :
試樣斷裂時的拉伸應力,以MPa為單位。
注:拉伸斷裂應力是應力-應變曲線中試樣分離之前的更大的應力值,也就是試樣出現裂紋,力值 下降之前的應力值。
4.2.9 拉伸應變( Strain):同5.1.7 用無量綱的比值或百分數(%)為單位。
4.2.9.1 屈服點應變( strain at yield,yield strain):
拉伸測試中個出現的應變增加應力不增加。
4.2.9.2 斷裂拉伸應變(strain at break):
如果斷裂發生在屈服前,在應力減少到等于或小于10%的拉伸強度前所記錄的最后點的應變。
4.2.9.3 拉伸強度拉伸應變(strain at strength):
拉伸強度所對應的應變。
4.2.10 標稱應變(nominal strain):
十字頭移動位移除以兩夾具之間距離,用無量綱的比值或百分數(%)為單位。用于用于屈服點后的應變或無法使用引伸計的情況。
4.2.10.1斷裂標稱應變(nominal strain at break):
如果斷裂發生在屈服后,在應力減少到等于或小于10%的拉伸強度前所記錄的最后點的標稱 應變。
4.2.11 模量(modulus)
應力/應變曲線中在應變ε1=0.05%和應變ε2=0.25%之間的斜率。以MPa為單位。
注:1)模量的表示要么是弦線模量要么是最小二乘法的線性回歸曲線。
2)此定義不適用于薄膜。
4.2.12 泊松比(Poisson's ratio)
在垂直于伸展方向的應變增值Δεn與對應伸展方向應變增值Δεl的負的比率。用無量綱的比 值或百分數(%)為單位。
4.2.13 夾具距離(gripping distance)
試樣在夾具之間的初始距離,以mm表示。
4.3 ASTM 638
4.3.1 彈性模量:應力/應變 曲線的直線部分應力變化值除以對應的應變值。
4.3.2 割線模量:當應力/應變 曲線無明顯直線部分時,可采用割線模量:指定應力值除以對應的應變值。

圖 1 典型應力/應變 曲線
4.3.3泊松比:
在縱向應變對應發現應變關系曲線的起始線性部分內,垂直于拉伸方向的兩坐標軸之一的拉伸應變與拉伸方向的應變之比。結果為正值,用無量綱表示。按照相應的軸向,泊松比可用μb(寬度方向)和μh(厚度方向)表示。
4.3.4 塑料材料分類定義(依ASTM D883):
4.3.4.1 硬質塑料(Rigid Plastic):在23℃、50﹪RH的條件下,拉伸或彎曲彈性模量大于700Mpa的塑料。
4.3.4.2 半硬質塑料(Semirigid Plastic):
在23℃、50﹪RH的條件下,拉伸或彎曲彈性模量介于70~700Mpa的塑料。
4.3.4.3 非硬質塑料(Nonrigid Plastic):
在23℃、50﹪RH的條件下,拉伸或彎曲彈性模量小于70Mpa的塑料。
5.樣品的準備
試樣須符合相關材料的要求。
所有試樣表面不能有明顯的裂縫,刮痕或其他不完整。
從成品中制樣須在平面和最小弧度的區域制取。除必要外增強塑料不應用機械方法減小厚度。經機械加工的表面結果和未經機械加工的表面不具可比性。
6.測試樣數目
.對于各方同向性材質,每一組樣品各取不少于5個試樣。
對于各方異向性材質,分別取與其長軸方向平行和垂直的兩組試樣,每組各取不少于5個試樣。
若試樣由于某些缺陷而導致過早破壞或破壞在試樣中間平行端以外,則舍棄此試樣數據另取試樣重新測試。
請委托者注明試樣或待測樣品是否具方向性,并注明為何種材質。
7. 測試結果項目:
7.1拉伸強度
7.2拉伸屈服強度
7.3伸長率
7.4標稱應變
7.5模量
7.6泊松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