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B/T 1045-2012 7 駛入式貨架
發表時間:2025-07-09
訪問量:
來源:中翔檢測 分享:
WB/T 1045 - 2012《駛入式貨架》標準中的第 7 部分,圍繞著試驗方法展開,這對于確保駛入式貨架的質量、安全性與可靠性起著關鍵作用。以下將從 7 條款所涉及的各項試驗詳細說明。
7.1 材料性能試驗
材料是貨架質量的基礎,該部分規定需對制作貨架的主要材料,如鋼材,進行性能測試。針對鋼材的化學成分分析,要依據相關國家標準,采用化學分析方法確定碳、硅、錳等元素含量,因為化學成分直接影響鋼材的強度、韌性等性能。對于力學性能,通過拉伸試驗測定屈服強度、抗拉強度和伸長率,沖擊試驗檢測沖擊韌性,確保材料能承受貨架在實際使用中的載荷與外力沖擊。
7.2 焊接質量試驗
外觀檢測:以肉眼或借助低倍放大鏡,對貨架焊接部位外觀進行檢查。焊縫應均勻、光滑,無咬邊、氣孔、夾渣等明顯缺陷。咬邊會削弱焊縫有效截面積,氣孔和夾渣則可能成為應力集中源,降低焊接強度。
無損檢測:采用磁粉檢測或超聲檢測方法對關鍵焊縫進行探傷。磁粉檢測用于發現表面及近表面缺陷,利用缺陷處漏磁場吸附磁粉顯示缺陷;超聲檢測能探測內部缺陷,依據超聲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特性,通過反射波判斷缺陷位置與大小。
7.3 尺寸與形位公差檢測
尺寸測量:用卡尺、千分尺等量具測量貨架各部件尺寸,如立柱、橫梁的長度、寬度、厚度,確保符合設計圖紙要求。尺寸偏差過大會影響貨架整體結構裝配與穩定性。
形位公差測量:利用直角尺、水平儀等工具檢測貨架部件的直線度、平面度、垂直度等形位公差。例如,立柱的直線度不佳,會使貨架受力不均,降低承載能力。
7.4 承載能力試驗
加載方案:根據貨架設計承載能力,確定加載重量與加載方式。通常采用均布加載,模擬實際存放貨物狀態,通過放置標準重量的配重塊逐步加載。
加載過程:分階段加載,每階段加載后測量貨架變形情況。記錄立柱的垂直度變化、橫梁的撓度等數據。加載至設計承載能力的 1.25 倍,并保持一定時間(如 30 分鐘),觀察貨架結構是否出現異常變形、焊縫開裂等情況。
卸載檢查:卸載后再次測量貨架尺寸與形位公差,對比加載前后數據,檢查貨架是否能恢復到初始狀態,有無永久變形。
7.5 穩定性試驗
水平力測試:在貨架頂部施加水平方向的力,模擬地震、叉車碰撞等水平外力作用。觀察貨架在水平力作用下的位移、晃動情況,以及結構連接部位是否松動。
抗傾覆測試:對于高層駛入式貨架,計算并模擬可能導致貨架傾覆的極限工況。檢查貨架的基礎固定情況、整體結構穩定性,確保在極端情況下貨架不會發生傾覆,保障人員與貨物安全。
7.6 表面處理質量試驗
涂層厚度檢測:使用磁性測厚儀或渦流測厚儀測量貨架表面涂層厚度。足夠的涂層厚度能有效防止鋼材生銹腐蝕,延長貨架使用壽命。
附著力測試:通過劃格試驗或拉開法檢測涂層與鋼材基體的附著力。附著力強,涂層不易脫落,才能發揮保護作用。
WB/T 1045 - 2012 的第 7 條款通過全面、細致的試驗方法,為駛入式貨架的質量把控提供了科學依據,確保其在倉儲物流等領域安全、穩定地運行。